繼去年11月精彩的校史演講,揭開清華的建校經費來源,以及其間居中協助的歷史人物點滴之後,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再次邀請前校長陳力俊院士,以清華在新竹建校過程為主題話說從頭,

帶領觀眾進入時光隧道,也從新竹清華建校歷史窺見臺灣的歷史進程,

原來,清華大學著名的梅園,本來可能是「桃園」;

 園中的諸多梅樹,也有蔣經國先生的貢獻。

 

明年清華大學在台建校將要屆滿一甲子,多年來校內師生間流傳著許多故事,

例如,有人說,當年清華在北京創校時所鑄的大印,梅貽琦校長隨身帶到臺灣來。

然而,陳力俊院士表示,梅貽琦校長當時是很倉促地離開北京清華,大印來不及攜帶。

 

他笑說,當初他從陳文村校長手中接過大印時, 

很想當場拆開紅布看看是不是從北京帶來的印章,後來才知道印章留在北京了。

 

陳力俊院士表示,中美斷交時政府很擔心失去培育清華成長的庚子賠款。

所幸,斷交之後臺美關係還不錯,所以庚子賠款仍留在新竹清華。

 

陳力俊院士也提到,清華只運用庚子賠款的孳息,

全球經濟情勢不定,每年孳息的狀況也不一定,一般大約一千七百萬元到一千八百萬元左右,

然而2008年金融海嘯,當年利息僅有八百萬元。

 

許多校外人士以為,梅園是梅貽琦校長的衣冠塚,但其實梅貽琦校長的的確確葬在梅園當中。

不過,梅校長的墓地所在,又是如何確認下來?

陳力俊院士表示,據知目前梅園的所在地,曾是校長宿舍的預定地,

亦曾請風水師來堪輿,確定這裡是一塊風水寶地,於是便決定將梅校長安葬此處。

 

開始,原本要在墓園周遭種植桃樹、李樹,寓意梅校長桃李滿天下,

沒想到結出果實來才發現種錯了樹。

後來,蔣經國先生來到清華,訪視了梅園,特地請人從嘉義梅山送來百株梅樹,以紀念梅貽琦校長。

 

國立清華大學在新竹建校的歷史趣事說也說不完,

其中有不少成為校內師生,甚至是新竹當地民間的傳說。

 

陳力俊院士表示,清華本身就是一本精彩的大書,

由許許多多人共撰寫而成,也可從清華歷史當中探索出民國、臺灣的歷史發展脈絡。


(2015-06-01 大成報 記者/羅蔚舟/新竹報導)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ulia 的頭像
    Julia

    Julia's Blog

    Jul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