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即日起在館內舉辦《歐洲雜誌》文獻展,

而促成這項展覽的一大因素,則是一段「客廳即出版社」的故事。


1965年一群在法國的台灣留學生,

想為臺灣社會「打開一面開向歐洲文化脈動的窗子」,

而創辦了《歐洲雜誌》,為正處於戒嚴時期、

被壓抑的台灣社會注入一股活水,

也為苦悶的知識份子拓展了更寬廣的文化視野。


另外一項特殊貢獻是,全球第一個《小王子》中文版,就刊登在《歐洲雜誌》第八期。

今年正逢《歐洲雜誌》誕生五十周年,

主要創辦人之一的金恆杰先生於2006-08年間將全套《歐洲雜誌》

及相關文獻捐贈給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典藏。


由於金恆杰先生於去年8月病逝,

為探尋1960年代知識分子的學思歷程並紀念金恆杰先生。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精心籌備推出

「打開面向歐洲文化的窗-《歐洲雜誌》文獻展暨座談會」。


讓觀眾可以翻閱這份珍貴的雜誌,

並透過座談了解當年這一群台灣留法學生參與雜誌創辦的點滴與心路歷程。

 

當時創刊與參與編務的成功大學人文及科技講座教授馬森、

前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長李明明、國際知名藝術家陳錦芳博士、

臺灣大學政治系榮譽教授張麟徵、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長陳三井,

還有清華大學通識中心教授謝小芩與會。


謝小芩提到,《歐洲雜誌》共同創刊者金恆杰先生是她的舅舅,


而母親余少萼女士受舅舅之託擔任《歐洲雜誌》在臺灣的執行編輯。


有一天偶然在家裡發現與《歐洲雜誌》相關的帳本、

母親與歐洲方面往來的書信等。

出於保存文物的熱情,邀請母親與舅舅將文件捐給清華大學保存,也促成了這次的展覽。

 

《歐洲雜誌》由於內容、文字編排、封面設計均在水準之上,


成為台灣接觸歐陸文化的橋樑,有些讀者在閱讀雜誌後對歐洲產生興趣,

紛紛寄信詢問歐洲留學的事宜。


後因經費稿源有限,加上臺灣官方的言論審查,


發行和銷售備受阻撓,在1969年宣告停刊。


金恆杰曾經說過《歐洲雜誌》為當年的年輕人提供了一個信念,

那就是「精神的富足有時候是可以克服極度的物質匱乏」,


亦是台灣留法青年學生沒有受到意識形態污染的海外文化運動的體現。
  
     
 
 2015-12-01 大紀元  記者/林寶雲/台灣新竹報導

 

~~~~~~~~~~~~~~~~~~~~~~~~~~~~~~~~~~~~

《小王子》(法語:Le Petit Prince;英語:The Little Prince),


是法國貴族作家、詩人、飛行員先驅 安東尼.聖艾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ery, 1900-1944)

創作的最著名的小說,發表於1943年。

作為法語書籍中擁有最多讀者和譯本的小說,

《小王子》曾當選為20世紀法國最佳圖書。

 

它是世界最暢銷的圖書之一,被翻譯成250多種語言和方言[2],

全世界迄今已售出兩億多冊,年銷售一百多萬冊。[3][4][5]

 

作為法國幾個最高文學獎的得主與二戰起始時的預備役飛行員,

聖艾修伯里在法國淪陷,自己流亡美國時完成了本書的手稿。

 

其大半的著名作品都是其時在感情劇變和健康惡化的狀況下寫出的,

這之中就包括那個關於一個跑到地球來的小王子的

有關孤獨、友情與得到而又失去的愛的感人小故事。

 

 自小說發布以來,

《小王子》已經被廣泛改編為廣播劇、舞台劇、電影、

電視劇和芭蕾舞劇、歌劇等各種形式。[7][8][2]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 )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歐洲 雜誌 文獻 展覽
    全站熱搜

    Jul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