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子確實比較小

 

清華大學物理系參與的國際研究團隊,

 

透過奇異氫原子的雷射光譜確認了質子確實是出乎意料的小。

 

質子的大小,在2010年經由包括台灣清華大學在內的國際團隊,

透過緲氫的精密雷射光譜,發現比過去所公認的數值小了

四個百分比。

 

該結果讓物理學的基礎出現了裂縫。

至今,即使在眾多理論學家與實驗學家的努力之下,

仍然無法解決這個不一致。

稱之為質子大小之謎 (proton size puzzle)。

 

日前,該團隊經由另一個緲氫原子(muonic hydrogen )的躍遷,

再次量得質子的大小為:0.84087(39)飛米,

與之前的數據相符,但將精確度提高了1.7倍,

與CODTATA的差異擴大到7個標準差,

並得到了質子的磁半徑(magnetic radius)。

也因此更加深化了質子大小之謎。

此結果發表在 2013 年1月25日出版的Science期刊。 

 

質子,由三個夸克所組成,是一個有著空間展延的物體。

帶著電核與磁性的夸克,在空間上的組合方式,

造成質子的電核與磁性在空間上的分布。

就是質子的大小。

 

該研究團隊利用緲子( muon)

(一個特性像電子,但是質量為其200倍,生命週期較短的基本粒子)

與原子核組合成緲子氫原子(muonic hydrogen )

透過雷射光譜學的方法,量測緲子氫原子的能階,

精確地決定了質子的大小。

 

在這樣的奇異原子中,

緲子較大的質量使得它比一般氫原子中的電子更加接近質子,

也就強烈地受到質子的影響,進而造成能階的位移。

該實驗利用瑞士保羅謝勒研究所的加速器所提供的

高照度緲子束產生緲子氫原子,

結合新的碟型雷射(disk laser)科技與精密光譜技術。

 

此結果與其他實驗方法所得相符,並有著相當的精確度。 

今天全球的物理學家正積極尋找質子大小之謎的解答。

過去以一般氫原子,或是電子-質子散射所進行的量測

都被重新分析、檢視,甚至將重啟過去的實驗。

 

來自不同領域的理論物理學家也試圖從不同的角度

來解釋這項物理學中的不一致,

包括超越標準模型的有趣理論架構。

或是設想比現今更加複雜的質子結構,試圖在理論上進行補救。

然而,這些都需要新的實驗加以驗證。

 

在未來,新的國際研究團隊CREMA,包括清華大學物理系在內,

將利用既有的實驗設備加以改良,進行緲子氦原子的實驗。

 

 

 

 

 

 

Original publication:

 

"Proton structure from the measurement of 2S − 2P

transition frequencies of muonic hydrogen "

Science  25th January 2013  

 

***

質子大小之謎(The proton size puzzle)始於同一研究團隊

於2010在自然(Nature)期刊上所發表的一篇論文

(The size of the proton)(Vol.466 page 213-216),

該論文被選為當期封面,至今已超過130個引用。

 

 

(資料來原: 清華大學物理系)

~~~~~~~~~~~~~~~~~~~~~~~~~~~~~

The muon

is an elementary particle similar to the electron,

with an electric charge of −1 e and a spin of 1/2,

but with a much greater mass.

It is classified as a lepton.

 

The muon is an unstable subatomic particle

with a mean lifetime of 2.2 μs,

much longer than many other subatomic particles.

 

 

 

 

 

 

 

 

 

 

 

arrow
arrow

    Jul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