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子確實比較小
清華大學物理系參與的國際研究團隊,
透過奇異氫原子的雷射光譜確認了質子確實是出乎意料的小。
質子的大小,在2010年經由包括台灣清華大學在內的國際團隊,
透過緲氫的精密雷射光譜,發現比過去所公認的數值小了
四個百分比。
該結果讓物理學的基礎出現了裂縫。
至今,即使在眾多理論學家與實驗學家的努力之下,
仍然無法解決這個不一致。
稱之為:質子大小之謎 (proton size puzzle)。
日前,該團隊經由另一個緲氫原子(muonic hydrogen )的躍遷,
再次量得質子的大小為:0.84087(39)飛米,
與之前的數據相符,但將精確度提高了1.7倍,
與CODTATA的差異擴大到7個標準差,
並得到了質子的磁半徑(magnetic radius)。
也因此更加深化了質子大小之謎。
此結果發表在 2013 年1月25日出版的Science期刊。
質子,由三個夸克所組成,是一個有著空間展延的物體。
帶著電核與磁性的夸克,在空間上的組合方式,
造成質子的電核與磁性在空間上的分布。
就是質子的大小。
該研究團隊利用緲子( muon)
(一個特性像電子,但是質量為其200倍,生命週期較短的基本粒子)
與原子核組合成緲子氫原子(muonic hydrogen ),
透過雷射光譜學的方法,量測緲子氫原子的能階,
精確地決定了質子的大小。
在這樣的奇異原子中,
緲子較大的質量使得它比一般氫原子中的電子更加接近質子,
也就強烈地受到質子的影響,進而造成能階的位移。
該實驗利用瑞士保羅謝勒研究所的加速器所提供的
高照度緲子束產生緲子氫原子,
結合新的碟型雷射(disk laser)科技與精密光譜技術。
此結果與其他實驗方法所得相符,並有著相當的精確度。
今天全球的物理學家正積極尋找質子大小之謎的解答。
過去以一般氫原子,或是電子-質子散射所進行的量測
都被重新分析、檢視,甚至將重啟過去的實驗。
來自不同領域的理論物理學家也試圖從不同的角度
來解釋這項物理學中的不一致,
包括超越標準模型的有趣理論架構。
或是設想比現今更加複雜的質子結構,試圖在理論上進行補救。
然而,這些都需要新的實驗加以驗證。
在未來,新的國際研究團隊CREMA,包括清華大學物理系在內,
將利用既有的實驗設備加以改良,進行緲子氦原子的實驗。
Original publication:
"Proton structure from the measurement of 2S − 2P
transition frequencies of muonic hydrogen "
Science 25th January 2013
***
質子大小之謎(The proton size puzzle)始於同一研究團隊
於2010在自然(Nature)期刊上所發表的一篇論文
(The size of the proton)(Vol.466 page 213-216),
該論文被選為當期封面,至今已超過130個引用。
(資料來原: 清華大學物理系)
~~~~~~~~~~~~~~~~~~~~~~~~~~~~~
The muon
is an elementary particle similar to the electron,
with an electric charge of −1 e and a spin of 1/2,
but with a much greater mass.
It is classified as a lepton.
The muon is an unstable subatomic particle
with a mean lifetime of 2.2 μs,
much longer than many other subatomic p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