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位於蘇州城西的楓橋鎮,創建於梁代天監年間,
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初名「妙利普明寺」,
相傳唐貞觀年間,高僧「寒山」和「拾得」
自天台山國清寺來此住持,遂改名「寒山寺」。
唐朝詩人「張繼」當年搭船途經此處時,因滿懷旅愁,
觸景生情寫了下《楓橋夜泊》詩: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從此,詩韻鐘聲千載流傳,讓蘇州寒山古剎名揚中外。
【江村橋】 在寒山寺對面與楓橋南北相對
現存花崗石單孔石橋係清康熙45年(西元1706年)重建,同治6年(西元11867年)重修.
唐朝詩人「張繼」《楓橋夜泊》詩:
其中的"江楓漁火" 的江楓是指江村橋及楓橋.
大雄寶殿
大香爐~據說是臺商捐贈
藏經樓屋頂三藏取經師徒四人雕塑
寒山、拾得雕像
寒山、拾得,在民間流傳的故事很多。
有的說,在唐代一個村裡有一對很要好的異姓兄弟,
同時喜歡上同村一位美貌的姑娘,哥哥得知弟弟的心事後,
就離家當了和尚,沒想到弟弟也放棄結婚,找到了哥哥要一起做和尚。
兩兄弟相見,悲喜交加,哥哥手捧盛放素齋的竹篾盒,
弟弟從荷塘裡採來一枝多苞大荷花,兩人都敞開胸懷,手舞足蹈起來。
因哥哥法名寒山、弟弟法名拾得,寒山手裡拿的是「盒」,拾得拿的是「荷」,
便被稱作「和合二仙」。
另一說是,寒山是隱居在浙江天台山國清寺外寒石山的編外和尚,
拾得是國清寺燒飯和尚,經常給寒山送飯,情誼很深。
後來拾得和尚東渡日本傳道,在日本建“拾得寺”,與寒山寺為姊妹寺,
同時也把佛家叩鐘一百零八下的規矩也傳到日本,
因而寒山寺與唐詩《楓橋夜泊》在日本也是婦孺皆知的。
「寒山寺」曾多次燬於戰火,明清時期幾經興廢,
現存寺宇多為清光緒、宣統年間所重建。
歷史上寒山寺曾是中國十大名寺之一,
寺內古蹟甚多,有張繼詩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
文徵明、唐寅所書碑文殘片等。
寒山寺和蘇州園林一樣,都是姑蘇古城的象徵,蘇州人的驕傲,
寒山寺每年都有超過百萬的遊客到此參觀,
更是日本觀光客最喜歡的朝聖景點,
絕大多數都是為尋「夜半鐘聲到客船」的意境而來 .
古運河